2025年9月23日上午,在南京鼓楼医院徐伟教授带领下大盘配资,心血管内科团队蓝荣芳主任医师、吴翔副主任医师,心脏外科李坤生副主任医师,麻醉手术科王喆妍主任医师成功开展了全国首批江苏首例血管外心脏性猝死预防装置植入手术,标志着该院心脏性猝死诊治水平迈入国际领先行列,实现了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的新突破,表明该院在该领域的疗法已与国际同步。
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达到58.6万人,较2024年增长6.2%。心脏性猝死由于发病突然,病情极其凶险,大多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我国幸存者比例仅为1-2%。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全球首款可提供除颤复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血管外ICD,是全球最新的植入式除颤系统。
据了解,接受该技术的患者72岁,八年前反复出现胸闷、气喘伴乏力,入院诊断为慢性心衰、冠心病、慢性肾病、尿毒症。患者因尿毒症需长期透析,存在较高感染风险,同时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传统经静脉除颤导线植入可能进一步加重瓣膜反流。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多发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具备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明确适应证。血管外ICD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并能有效避免经静脉路径相关风险。
展开剩余60%经全面评估病情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最终选择血管外ICD作为治疗方案。术前,由徐伟教授带领团队完成胸部CT评估,明确胸腔内解剖结构及手术植入路径,并联合心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进行术前讨论,对手术步骤及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了详细预案,确保手术安全实施。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过程一切顺利,胸骨后除颤导线稳定,感知等电学参数正常,术中成功诱发室颤,通过一次30J电击除颤成功,获得了现场的海内外专家团队高度认可。患者于次日优化各项参数,恢复良好。
专家介绍,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作为全球创新的植入式除颤技术,区别于现有的经静脉ICD和皮下ICD系统,创新的采用胸骨下除颤电极放置,避免了血管内并发症以及从心脏和血管中拔除电极导线相关的风险。
而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结合了现有经静脉和皮下ICD系统的优势,既不需要将电极植入心脏和血管内,同时实现了完整的除颤复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功能,装置体积小,预估使用寿命长达11.7年,为患者减少了未来设备更换的次数和经济负担。同时兼容1.5T 和3.0T MRI 全身磁共振扫描,术后更加美观舒适,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是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及心脏性猝死防治领域的又一大技术突破。
徐伟教授介绍:“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国际上目前最新的植入式除颤装置,结合了传统经静脉植入式除颤器和皮下除颤器的优势,为国内患者提供了全新心脏性猝死预防和治疗方案。此次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首例临床应用标志着我院心脏性猝死防治技术更上一个台阶,让国内患者能够与全球同步享受到创新医疗产品带来的临床获益。”
通讯员 王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大盘配资
发布于:江苏省捷希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